一、序言
研究类型
- 儿童心理学的实践上的研究类型选择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 纵向研究:在长期时间范围内观察一个儿童,不易有效比较前后
- 横断研究:以时间点为基础观察儿童,不易看到发展的连续过程
- 儿童心理学的范围上的研究类型选择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 整体研究:系统研究,将儿童心理作为整体结构来研究
- 分析研究:对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单独研究感知、记忆)但容易孤立地看待问题。
研究儿童心理可以使用的方法
- 自然实验:自然条件下改变环境要素来研究儿童心理变化
- 教育心理实验: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试验,比如分年龄读课文。
- 实验室试验:用仪器设备试题之类来测试。
- 谈话法(辅助):从聊天分析,比较表面,容易被小孩糊弄
- 问卷法(辅助):发问卷,比较表面
- 作品分析(辅助):类似房树人那样
二、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
·儿童心理学成为科学起源于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现代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都起源于德国)
·卢梭:出版《爱弥儿》:“他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儿童, 而不去想想他在末成年之前是个什么样子。”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记录了自家小孩心理发展
- 《儿童心理》-普莱尔
- 第一编:感觉发展(眼耳鼻舌身)
- 第二编:意志发展(识)
- 第三编:智力发展(智)
- 复演说
霍尔:“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的进化过程,比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腮裂的”,心理上的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这个理论一直有很大争议。
-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1896年左右
创建了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儿童心理学的内容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的过程,教育是本能的生长过程。
他认为教育措施一定要围绕着儿童来实施。这种儿童中心主义深刻影响了皮亚杰。
- 弗洛伊德
- 意识和潜意识二分
- 本我,自我,超我
- 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分为0-1口唇期——1-3肛门期——3-6早期生殖器期——6-11潜伏期——11-13青春期
- 阿德勒
- 强调儿童心理治疗
- 继承弗洛伊德,但强调心理优越感
- 华生行为主义(美国)
- S-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
- 反对内部心理活动,认为思维是一种无声语言
- 考夫卡勒温 格式塔学派
反对构造主义
整体先于部分
行为是从整体反应分化而来
- 彪勒 维也纳学派
基于复演学说看待儿童心理发展
新生儿:本能阶段
一岁:黑猩猩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有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
- 福兹堡学派
维也纳量表:1-6岁感觉常模,包括1感觉作用,2身体运动,3社会行为,4学习,5运用能力,6心理创造力
-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不成熟就无法产生学习”
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双生子爬梯实验
耶鲁量表
- 皮亚杰日内瓦学派
研究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理论演绎而来
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 没有客观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2(出现客观概念,可以进行分类和序列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2-15 (接近成人智慧)
- 新弗洛伊德派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连续又不同的八个阶段,出生到成人有六段。
1信任对怀疑感(0-2)
2自主对羞怯疑虑(2-4)
3主动对内疚(4-7)
4勤奋对自卑(7-16)
- 注视实验
将两个物体放在婴儿面前,观察婴儿的注视时间,来研究婴儿对刺激的偏好。
- 巴浦洛夫-高级神经运动学说
-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
继承维果茨基的理论
以主导活动的观点将儿童成长期分段
情绪交往期(0-1)
摆弄物体期(1-3)
游戏活动期(3-7)
基本学习期(7-11)
社会活动期(11-15)
专业学习期(15-17)
- 活动交替理论
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发展和智力认识发展是一对交替活动的主要发展倾向,交替地决定儿童的发展期。
- 危机年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是3,7,11-12岁,如果能正常度过就能健康发展,反之容易则发生否定现象。
- 儿童发展中的外因和内因
孩童在发成长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信念和动力,而教师只能作为内因的激发者的角色存在,才能有效引导孩童发展。
三、关于孩童心理阶段的整理
- 生理发展划分
1胸腺(幼年)
2松果腺(童年)
3性腺(青年)
- 种系演化划分
1 幼儿期(哺乳到原始人)
6岁前
2 意识学习期(人类古文化阶段)
小学到13岁
3 青年成熟期(近代文化阶段)
14-18岁
- 智力水平划分
1 感知运动阶段
(0-2)
2 前运算阶段
(2-7)
3 具体运算阶段
(7-12)
4 形式运算阶段
(12-15)
- 个性划分
1 信任-怀疑(0-2)
2 自主-羞怯(2-4)
3 主动对内疚(4-7)
4 勤奋对自卑(7-16)
- 活动特点划分
1情绪交往(0-1)
2摆弄物体(1-3)
3游戏活动(3-7)
4基本学习(7-11)
5社会活动(11-15)
6专业活动(15-17)
四、乳儿期(0-1)
即新生儿到哺乳时期,刚刚出生,不是我们贴纸的消费者。但作为1-3岁心理发展的前延,有必要简要了解其心理发展。
- 新生儿的主要活动
睡觉。
为什么睡觉,是因为新生儿的大脑皮质无法适应外界刺激的强度。
出生前,子宫和羊水隔绝了大部分外界刺激。出生后,婴儿要直接感受声光、冷热等等被数倍放大的现象,便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类似将毫无准备的成人一下子丢到冰水里。要适应巨大的刺激,人必然不知所措和蜷缩一段时间,还有很大的可能性直接昏迷。婴儿以睡眠作为自我保护手段,渐渐适应世界给予的刺激水平。
- 新生儿的行为形成
新生儿出生后两三天到一两周就能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但有一些特点。
形成的速度很慢,可能需要一百次以上刺激才能形成。
形成后很容易忘记。
不容易分化,比如会对各种抱的姿势都产生同样的条件反应。
- 新生儿的视觉偏好
范兹等心理学家对出生10小时的新生儿展示正常的人脸图片和乱七八糟的脸型图片,发现:
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比较喜欢正常人脸,而不喜欢怪脸。
新生儿对规则又复杂的图形注视时间比简单单调图形(如纯粹的圆和三角)注视时间长。
婴儿喜欢有规律复杂变化的圆周线,比起直线喜欢曲线,比起单纯喜欢复杂的图形。
- 新生儿的出厂OS功能(无条件反射)
食物反射:接触儿童嘴唇,就引起吸吮。
防御反射:温度和痛觉刺激引起全身的反应。
定向反射:对强光和大声会进行定向,比如会眼睛转向光源。
巴宾斯基反射:刺激脚心,脚趾便会张开。八九个月时就消失。
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时自动抓握不放,甚至可以拿起物体。此反射在两个月时消失。
惊跳反射(摩罗反射):受惊时伸开四肢又缩回身前。出生后四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托住腹部就会自动做出游泳一样的动作。出生后四个月消失、
行走反射:托住新生儿腋下,使脚心着地,自动做出行走样动作。出生后两个月消失。
- 新生儿的动作发展
新生儿到一岁左右就可以自己行走,几个月就会说话交流,五感在一年之内就发育完成。
五、婴儿期,摆弄物体期
(1-3)
初步独立活动,理解运用语言,渐渐理解和把控周围的物体。
首先,会独立行走了,手的动作也在发展,可以准确地玩弄和操作物体。对于成人,可以想象学习驾车的过程,来理解这一时期婴儿的动作和好奇。
第二,语言发展。开始运用语言和成人交流,这一时期学习语言也是重大课题。可能有些类似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
第三,出现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是一种虚拟劳动,难度比现实世界要低数个档次,且安全,比如拿着车摆弄,过家家,搭积木,拼贴纸。在现实中玩游戏,相当于在游戏中选择easy或者safe模式,对于婴儿,难度正好。
第四,在摆弄物体和模拟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更好地理解事物,在语言帮助下,儿童开始进行最初的思维体验,加深认识。这是家长特别关注的领域,因为和教育直接对接,而教育则和未来发展直接对接。
- 婴儿的游戏
1离不开物体帮助,无法离开物体自娱自乐。比如拿起布娃娃就用勺子喂,放下之后游戏就停止。
2片段化,没有主题,没有角色,模仿一些人物的个别动作为主,而且不断重复。比如拿勺子一会喂布娃娃,一会喂自己,一直复读。
3想象成分比较少。到三岁的时候开始给布娃娃看病,把竹竿当做马来骑行。(存疑,现在的小孩因为物质丰富,刺激多样,想象力似乎发育得更快了。)
4试图参与劳动。婴儿后期会主动摆碗筷,洗手穿衣吃饭,而且喜欢使用劳动工具,比如小锤子铲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的成人还没有婴儿勤劳。
理解这一阶段的婴儿行为,也许可以想象自己突然被放进一架高达里面。要操作高达是非常困难的,但在渐渐熟悉高达的动作控制和视觉系统的过程中,驾驶员会得到新鲜的快乐感。
- 婴儿的语言
儿童在一岁之后,就会明显懂得成人说出的一些词。说猫就找猫,说饼干就找饼干。很明显能够理解,而且偶尔会说一些词出来。
一岁半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说话。总之,这个过程中,对于儿童,主要是将物体和语言联系起来的快乐感,以及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后得到想要的结果的快乐感。
- 婴儿的直觉行动性
思维和儿童的感知觉和行动相互联系。少有抽象性。
具体来说,只能在自己动作中接触的事物,在自己的行动中思维,但不能考虑这些行为的后果。比如球掉到床底下就会往床底下窜,掉到街上就往街上跑,所以这个阶段儿童的行为常常是会造成危险的,需要安全的器具和看管来辅助。
- 婴儿的社会性
婴儿之间会形成一些消极或者积极的关系。比如夺取玩具,防御动作、哭泣这类消极动作,或者配合动作,互相帮助,互相评价的良性动作。引导者要注意实现良性动作的发生,消极动作发生时要注意引导思考。
婴儿正在初步理解道德,这时候会出现一些道德萌芽的表现。早期用乖或不乖来分界,到三岁能够分出好人坏人。
- 婴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大概从1岁的数秒发展到3岁的20-30秒。在这段时间内孩童会对一个物体进行集中的操作或理解。
注意力集中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因此,是婴儿需要锻炼的重要能力。 顺便一说,现代成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概等同于一条抖音视频
六、学前期儿童,游戏活动期
(3-6)
你学会了独立行走,广泛操作物体,初步言语交际,初步游戏活动。于是,儿童进入了学前时期。
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驾驶员,要驾驶高达去搞模拟战了。
- 学前期双脑发展
此时期左右半脑开始承担不同的作用。左半球更多处理物体本身的内容,右半球处理各个条目之间的关系。从荣格八维的角度理解,左半球负责S,右半球负责N。
人脑和身体是镜像的,也就是说左半脑控制右半身,右半脑控制左半身。
视觉方面
让儿童观察一张简单的画,用右眼看复制得比较快,但要两张画比较,那两张都放在左眼就比较好。
听觉方面
让儿童听数字,放在右耳比较好。听乐曲,左耳则比较好。
触觉方面
一个多面体放在袋子里让摸,摸出边角数目,右手比较容易,让儿童摸出形状,左手比较容易。
总之左右脑的分工从这时候已经开始形成。
- 学前期游戏行为
就像我们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赛博朋克2077》,小孩也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过家家之医院惊魂》。
劳动是快乐的源泉,而游戏是一种模拟劳动。比如儿童喜欢模拟开车,模拟工作,模拟各类社会角色。
游戏能让儿童在模拟中找到自我定位,并反复练习身体操作和语言交流能力。
感言:必须让儿童更多地感受动手和社交创造的乐趣,多多参与实际游戏,而不是在平板上获取多巴胺。在平板上进行模拟游戏,如果侵损操作活动和社交活动的时间,就会损害孩童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角色形成。
当然,现代社会的电子器具操作能力是生存基础,儿童游戏要在虚拟化和实体化之间找到平衡。
- 学前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其N属性。
此时的想象会有一些特点。
1主题容易变化:和孩童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大概只有几分钟有关系。会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一会画牛一会画人。(存疑,见到很多小孩会集中很长时间注意力的案例)
2想象和现实分不清:会弄不明白白雪公主不是真的。
3夸大性:喜欢拔大萝卜养大猫,想象出来的物体喜欢大。(大跃进: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4满足于想象乐趣:想象这个过程能让小朋友得到极大满足,不一定要有什么创作主题。
- 学前儿童的评价
1会有自己的独立评价。
老师说我不是好孩子→你怎么能说我不是好孩子。
2从行为评价进化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我不打架,不抢玩具→我会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3从简单的评价进化到细节评价。
我会唱歌→我会唱歌,但画画画不太好。
七、儿童心理学对于玩具设计的启示
1年龄细分看待。
每个年龄层有各自特点。0-1岁主要是学会运用身体系统,1-3岁主要是重复练习身体系统,3-6岁就开始要锻炼想象和社会能力了。
2对于0-1岁的孩童
我们的玩具不卖给这些小哈皮。
3对于1-3岁的孩童
这个时候的小孩除了吃睡就是玩。学习也以玩为主,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a满足视觉体验
给1-3岁孩童圆润和多彩丰富的造型。黑白和方形抽象的东西不会吸引儿童,只会吸引INTJ。
b锻炼身体控制能力。
撕贴贴纸,搭积木,摆弄机器人和车车。在这个过程中,孩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渐渐上升。玩具要锻炼孩子的Se,并给予反馈,以提升身体协调性为旨归。
c锻炼物件认识能力
常见到一种按了就会发出名字的墙贴。这个就是给小孩认识东西用的。总之,从文字到语言到物体这中间的三段联系,可以用玩具游玩来加强。这次的贴纸就可以考虑增强认识功能。
d增强亲子互动和孩童间互动
一个成功孩童,在具有沉静的专注力的同时要自信熟练地进行与家长和其他孩童的交往。在玩具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增强家长和孩童间的趣味互动,就像设计一些联机游戏一样。
e培养孩童的初步想象力
想象的小孩是聪明的小孩,我喜欢聪明的小孩。Over。不想写了。
f培养孩童的专注力
对于未来的内卷之王来说,锻炼专注力就像锻炼肌肉一样需要重复训练。如果你的小孩能在6岁时就保持12小时精神集中,那其他小孩就将直接被斩于马下!因此,我们定个小目标,让你的孩子每天锻炼注意力,每天一分钟注意力集中时间。这样,一年下来可就增加了将近六个小时。
g 把这些小标题打给家长看
家长总是关注小孩如何赢得内卷。看,我们懂培养你小孩的方法,就像练出一个肌肉猛男,你的小孩玩我们玩具三年,精神上就绝对是力量发达的。所以,交钱买贴纸吧。
4对于3-6岁的孩童
这个时候的小孩要开始找到自己的角色,参与模拟游戏,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初步找到三观的根源。
整体来说,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a要满足孩童渐趋成熟的认识
这个时候的小孩认为自己已经成长,可以处理一些困难的任务,太简单的东西可能会被其唾弃,进而被家长放弃购买。平衡图形的复杂程度,游戏操作的难度是这一阶段玩具设计的重要课题。
b满足孩童主题幻想的需求
小公主或者超级英雄,总之这个时候小孩会幻想自己的一种定位,进行命题创作了。所以比起佩奇,冰雪奇缘和奥特曼贴更适合3-6岁。
c满足孩童社交需求
总有成年人喜欢最新款式的鞋或指甲,到游戏里就会买各种各样的时装。同样,孩童也喜欢炫耀自己指甲盖上漂亮的贴贴,每一两天就炫耀最新最酷玩具。总之,展示性在这一阶段的玩具中要占有更重要的地位。